“我是老兵,也是老警察” 感知他们从抗美援朝到入警为民的故事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过去70年。弹指一挥间,诸多往事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变成追忆。
今天,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……
孙济宽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
“老兵”孙济宽
“他双手一直在颤抖、眼睛里含着泪水,虽然说不出话来,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……”孙文志回忆着今年10月22日父亲孙济宽收到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纪念章时的情形。
85岁的孙济宽老人已经躺在床上4年多了,说不出话,左耳也已经失聪。父亲孙济宽的故事,由他的儿子孙文志讲述。
被选中开坦克
孙济宽出生于1935年5月,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,家中有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。参军前,他在昆明市第一中学读高中。
1950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中国急需人才来学习使用坦克、装甲车等这些武器。当时,正在读高中的孙济宽就这样被“看上”了。参军入伍之初,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学习“开坦克”。
作为家中的长子,父母自是不愿意他参军的。父母的担忧他理解,但保家卫国更重要,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,孙济宽心中的天平倾向了保卫国家。
1951年,他跟随大部队到了朝鲜,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硝烟弥漫、枪林弹雨的生活。
1952年的某一个夜晚,为了天亮时就要发起的进攻和战斗的顺利进行,孙济宽遵照上级指示,要带领两名战友执行侦查任务:侦查敌人的火力、进攻路线等,并确定坦克的行进线路。侦查完成,3人返回队伍。
不料,行踪暴露了!他们被敌方的巡查部队发现了踪迹,两名战友当场牺牲了,孙济宽逃过一劫。他趁着夜色爬了回去,也将需要的信息完整带回,在天亮的进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那一仗打得很好!但孙济宽也永远失去了两位战友,这也成了他的遗憾。在整理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章时,有一幕孙文志印象最深刻。他提出要帮父亲暂时保管纪念章,父亲却不愿意,握着奖章久久不肯松手。“这枚奖章不是我一人获得的,他是我的两位战友用生命换来的。”孙济宽说。
战争很残酷,孙济宽也因此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。当时的坦克隔音效果不够好。而孙济宽的左耳,也在战场上被坦克发射炮弹的声音震伤了。到后来,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。战争胜利后,也曾多次求医,但效果不佳,后来也就放弃了。“这些年,我父亲只能靠着右耳与别人交谈,现在父亲年纪大了,右耳的听力也下降了,和他说话要很大声。”孙文志说。
见过孙济宽的人都能发现,他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。战场上,他的脚受过伤,后来也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。
孙济宽的奖章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
“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”
从朝鲜回国后,孙济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当教员,后来到学校里当老师。一直到1970年,他从部队转业,回到昆明工作。
1978年,孙济宽被调任到昆明市公安局五处预审科工作,一直到1995年退休。预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,要会观察、要细心、有耐心,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,要确保案情的环节和证据一致……每一项要求都必不可少。这对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、经历过生死的孙济宽来说,并不难。
只是工作忙起来很少能顾家,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,他从来没松懈,也有着自己的方法。他喜欢用自己当军人的一套来严格要求子女。从小便教会他们:“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”的道理,坚决不允许儿女们做偷奸耍滑之事。
受父亲的影响,孙文志从部队转业后就成为一名刑侦警察,父亲那句“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”成了他在工作中一直遵守的座右铭。在工作中,孙文志始终牢记父亲的话,办好每一起案件,做好每一件事情,把父亲身上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传承下去。
吴荣春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
“老兵”吴荣春
“感谢党和国家!”一向淡定的吴荣春有些激动。
10月22日,84岁的他收到了昆明市公安局送来的一枚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纪念章。对吴荣春来说,这枚纪念章承载着他最重要的印记。
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救死扶伤,还是在公安队伍中忠诚奉献,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经历,是吴荣春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70年,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在传承。
吴荣春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
参军 不辞而别
1936年,吴荣春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的一个偏远村庄内,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。平时,他喜欢跟着村里的党支部书记。他没上过学,觉得跟着党支部书记能学到东西。
1950年6月,吴荣春14岁。党支部书记问吴荣春:“你想不想当兵?”他觉得吴荣春还年轻,需要到军队里面学思想、学文化、学本事。“想!”吴荣春的回答干净利落。
军装的裤腿卷了又卷,还是很宽大。手里拿着的步枪比吴荣春还高,要是上了刺刀,高他一个头。但吴荣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,反而,一路随军北上,但一直瞒着自己的母亲。
1950年11月,他跟随四十军二九师三五七团一营一连的队伍跨过鸭绿江,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中。
1952年1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颁发了一份“革命军人证明书”给吴荣春。时隔70年,这份证明已经斑驳泛黄,吴荣春将它收藏在卧室衣柜的最下方。为了向大家讲述那段故事,他小心翼翼地将证书拿了出来,摊开在桌上。就连他的孙女也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证书,听到爷爷讲述。
红色的“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”、白色的瓷口缸、年代久远的期刊……凡是和这段历史有关的他都珍藏起来。
在“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”上,贴着吴荣春年轻时的照片。照片中的他穿着军装,上身笔挺,头发梳得整齐利落,英俊健硕。如今84岁他,除了头发变白,腰背依然挺得很直,面色红润,身体硬朗,说话也中气十足。提到抗美援朝,吴荣春精神焕发,娓娓而谈……
吴荣春用过的杯子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
挑战 公安“预审专家”
“战争很残酷!”这场战争对于14岁的吴荣春来说,是人生第一次。敌军地毯式的飞机轰炸、寒冷的天气……都是挑战。
“我从来没掉过队!”说出这句话时,吴荣春中气十足。
吴荣春回忆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双方的武器差距巨大。敌人的飞机在空中不断地轰炸,志愿军只有小米加步枪反击。为了减少暴露,队伍只能在夜里行进,下雨或下雪的日子更有利于行进。
在队伍中,年龄较小的吴荣春从护理员做到卫生员,一直做着前线伤员的救护工作。很少摸枪,但急救包、夹板、绷带就是他的“武器”。急救用品紧缺,没有夹板时树枝也能代替,只要能救人。
吴荣春在队伍中年龄小,自然是“被保护对象”。有一次,吴荣春患了疟疾。夜间行军时,战友帮他背着包、扛着枪、搀扶着自己往前走,一直没有掉过队。需要渡江刚好桥又被炸了,个子小的他只能靠战友背着渡江……如今,吴荣春已无法回忆起这些战友的名字,有的甚至牺牲在战场上,但是战场上战友间那互相帮助的精神仍在。
1958年,吴荣春被分配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,那一年,他22岁。1972年,吴荣春到昆明市公安局做案件预审工作。老一辈的预审员们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将一名预审员该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吴荣春。而他也大量涉猎社会各科知识,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,慢慢成了大家公认的“预审专家。”
1992年,在昆明发生一起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重大案件,犯罪嫌疑人被抓后,昆明市公安局将预审犯罪嫌疑人的任务交到吴荣春手中。“足智多谋”的吴荣春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,最终大获全胜。
日常工作中,因表现突出,吴荣春曾荣立公安部二等功、三等功;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公务员”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“先进工作者”……所有奖状加起来整整一包。退休之后,吴荣春将这些奖状很好地保存起来。
1996年,吴荣春光荣退休,但他对公安工作的态度一直是年轻民警们学习的楷模。“他一直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,无论什么工作都能兢兢业业地完成。”昆明市公安局监管支队负责管理退休干部的吴学文说。(程浩)
- 上一篇: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[2020-11-06]
- 下一篇:国际论道:75岁的联合国在挑战中前行 [2020-11-06]